要说立邦,先得从日本涂料说起,日本涂料成立于1881年,总部位于日本大阪市,是全球第四大涂料制造商,也是日本最大的涂料企业。1962年,吴清亮的吴德南集团与当时日本最大的涂料公司“日本涂料控股株式会社”(日涂控股)合资创办了立时集团,先后开拓了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市场,并于1992年进入中国市场。
据业内人士透露,在其他国家,其涂料名称基本为“日本涂料”,因日涂控股名字中的Nippon实为日语中“日本”的发音,在作为涂料品牌引进中国时,考虑1992年进入中国时正值中国和新加坡建立外交关系初期(中国和新加坡1990年建交),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事件而取名“立邦”,意为“建立友好邦交”,也就是说,在日本,并无“立邦”品牌的涂料。一般认为,立时集团内部的出资关系为:吴德南集团占60%、日涂占40%。
“新加坡资本占上风”的出资关系一直保持到2006年才出现了变化的迹象,日涂试图打破处于“下风”的局面,希望能够在立时集团内部取得主导的地位。日涂使用的手法是:将在立时集团内部的立邦系企业一一实现“子公司化”(指将在某个企业的出资比例提高至51%及以上已实现对该企业的控股),从而完成对立时集团出资比例的翻身。
2006年5月29日,日涂发布公告称,其与吴德南集团达成协议,计划从2006年10月开始(后因受泰国局势紧张影响推迟到当年12月)、直到2010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对11家立邦系企业的“子公司化”。与此同时,作为交换条件,日涂允许吴德南集团方面在日涂的持股比例最高可以增加至10%。
随后在2007-2008年,日涂先后完成了对泰国日本涂料、菲律宾日本涂料、亚洲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设在台湾)、立时化学有限公司(设在韩国)的“子公司化”。2008年底,吴德南集团通过第一工业将其在日涂的持股比例从不足10%增加至14%以上,打破了“最高10%”的约定。
2013年1月,吴德南集团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立时国际有限公司(NipseaInternationalLtd.,下称“立时国际”)突然向日涂发出收购后者8000万股股票(约占30%的决议权)的提案书,使得双方的博弈再起波澜。在双方的沟通之后,吴德南集团方面表示不希望该收购案上升为双方抗衡的层面,因此于同年3月撤回了收购提案。
2014年初,日涂跟吴德南集团却在日本大阪召开新闻发布会,突然发布双方刚刚达成的“交换”协议。该协议的大意是:日涂同意通过第三方定向增资的方式向吴德南集团方面(包括吴德南集团的相关企业)发行6000万股新股;由此所募得的资金,将用于提高日涂在中国(包括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三地的8家立邦系企业(包括之前日涂未能完成“子公司化”的7家,新增的一家为位于新加坡的立时科技私人有限公司(NipseaTechnologiesPte.Ltd.,下表中作“立时技术”))的出资比例至51%,使这8家企业“子公司化”(即成为日涂的子公司);该计划预计在2015年2月3日前完成。
根据日媒的报道,算上这8家企业出资设立的下一级企业,日涂最终揽入旗下的企业数将达到31家。以立邦香港为例,其通过全资子公司立邦投资有限公司(下图中简称为“立邦投资”),在中国内地投资设立包括廊坊立邦涂料有限公司(简称“廊坊立邦”)、雅士利涂料(苏州)有限公司(简称“雅士利”)等一众立邦系企业——它们也将一并被日涂收入囊中。
这意味着,在完成此番8家立邦系企业的子公司化之后,日涂将基本扭转此前在合资的亚洲区域立邦涂料事业中的地位,握有主导权。这一次“子公司化”的过程,于2014年底基本完成。吴德南集团方面通过立时国际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日涂幕后第一大股东的地位(不参与实际经营)。
经过多次收购与反收购之后,吴清亮在2014年才顺利地拿下日本涂料公司39%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而立时集团更像是一个“壳”,用于“管理”吴德南集团跟日涂合资在东南亚地区(包括中国)设立的立邦系企业,而非实际控制这些企业。
成为日本涂料公司第一大股东后,其后几年时间中,吴清亮家族一直无法对日本涂料公司进行掌控,直到2018年,吴清亮的独子才顺利拿下日本涂料公司管理权,成为日本涂料公司的董事长,而这也意味着,名扬亚洲的立邦漆,不再是一个日本油漆品牌了。
通过本次收购,吴德南集团针对日本涂料的股权从39.6%增至58.7%,而吴德南集团与日本涂料成立了立时集团,立时集团在中国区域创立了立邦涂料,本次收购之后,新加坡的吴德南集团拿下日本漆的控股权,也就是立邦涂料的控股权。而立邦准确说属于新加坡与日本合资的品牌,即不能说是日本品牌,又不能说是新加坡品牌,而立邦涂料这个名字只有在中国市场才这么叫,在海外都叫日本涂料。。